如何參考過往入學成績
近年大學聯招院校公佈過往入學成績時,一改以往統一格式的作風,部分院校提供平均分(Average score),而且計算方法不盡相同,高考生參考資料時,難以同一標準比較所得成績與過往入學成績的差異,也得花費時間換算分數。有見及此,學友社學生輔導中心根據院校公佈的計算方法,編寫了一個成績計算器,讓考生更容易參考過往入學成績。
同學參考時,請注意院校公佈成績可能包括高考成績以外的評分,如教育學院的過往入學成績包括面試分數,故考生應考慮中間的差異,切勿單純以計算器結果來衡量取錄機會。該計算器只提供香港理工大學、香港教育學院、嶺南大學和香港公開大學入學成績估算結果,運算方式根據院校公佈的計算方法設定,結果只供參考。
各課程入學成績每年均有變動,有關數據只能作參考,獲取錄機會視乎競爭情況,而競爭情況最少受兩個因素影響,一是報讀學生成績及其他表現2二是課程學額變化。
部分聯招院校的入學成績以等級顯示,同學可參考自己的成績與過往入學成績的中位數、四分三位數、或其他位數的差距,從而預計獲取錄的機會。同學參考過往入學成績時,應分辨何謂有把握入讀的課程,凡所得成績高於入學成績的四分三位數,或稍低於中位數,皆可視為有把握,反之則為欠把握。如參考平均分,應以等同於平均分為有把握。
以所得成績與過往入學成績比較,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獲取錄機會,但是同學不應只以成績判斷選取哪些課程,成績並不是考慮改選的唯一標準。個人興趣、能力、課程入學成績、預計就業前景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。
完成高考後,相信同學們稍作休息,便要面對六月底的放榜了。雖然高考放榜不像會考般要預備很多物資或到處報讀學校,但同學也需要配合實際成績再調校選科。選科策略直接影響成功入學的機會,加上放榜時的心情動盪,在這複雜的情況下,宜先作好各項準備。同學可參考以下之策略及要點:
(1) 客觀條件
考慮重點在客觀的成績,及學校選科本身。放榜後,由於同學還有一次調配機會,同學應考慮是否需要作重新配搭,尤其是當重要科目成績比預期差時。另一方面,也要明白課程的要求,例如若想報讀精算科,院校去年的收生要求是兩科A級,其中一科必須是數學,那你便要看看是否考獲兩科A級或以上的成績,如沒有的話,就將優次調整一點。
若在重要科目考得好成績,不妨把理想的選擇放在甲組的第一位。因為派位除了計算成績外,還要考慮個人選擇優先次序。如果成績稍遜,便將副學士或高級文憑課程的選擇排前一點,因為這可能是大家升學的最後機會。
先冷靜自己 免做錯決定。
(2) 留意情緒
一般人易受情緒影響,不論正面或負面的都會影響思考。
放榜後,當發現自己的情緒起伏不穩,不妨先冷靜自己,平伏一下心情,多著眼一些可行、正面及積極的方法,不致做錯決定。
筆者認識一位理科生,放榜後發現物理及附加數成績比預期差,他一怒之下,氣沖沖跑回家自怨自艾。
幸而當他有機會跟同學、老師及社工傾談後,發現在有限的選擇中,亦有一些自己喜歡的電腦高級文憑課程,於是他重新調配選擇,最終他亦能如願修讀有興趣的學科。
在負面的情緒下,作出錯誤選擇的風險相對增加,因此同學在放榜時宜先疏導自己的情緒。
(3) 行動最實際
「付諸行動」當然就是指將已訂立的目標及構思轉化為具體的行動計劃,並努力及切實地執行,以達致最終目標。在權衡輕重及考慮各可行因素後,最重要還是在最後限期前調配各學科選擇,以取得最佳入學機會。若然同學能夠貫徹積極正面思想,及盡力執行行動計劃,相信您距離成功已不遠。